第176章 新式榴弹炮 亮剑:钢铁雄心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典礼结束后。

王奉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赵方远刚换下大礼服,就抱着一大摞文件走来。

“长官,昨日德公许诺的援兵已经动身了,分别是第30军和第42军,都是西北军出身,孙连仲将军亲自领兵南下。”

王奉应了一声:“别忘了和于学忠打声招呼,再把勋章给送过去。”

赵方远掏出笔快速记下。

“长官,今天还有一件喜事!”

王奉挑了挑眉;“喜事?”

“什么喜事,说来听听。”

赵方远掏出一张电报,是砀山车站发来的:“咱们自产的新式重炮,一个小时前运抵砀山了,车站已经接收,正在往咱们这边送!”

王奉“蹭”的一下站起身。

“新式重炮?”

“多大口径的?”

赵方远:“122毫米,43.5倍口径,仿制的是苏联相同款式火炮!”

王奉咋舌。

122毫米?

真够大的了!

他并未过多插手火炮的设计,原本以为后方工厂会优先设计一款105毫米口径的重炮。

毕竟目前军中的主要榴弹炮口径,正是105毫米。

150毫米榴弹炮只有两门。

威力虽大,但并不作为主要火力支援单位。

主要原因还是重量太夸张。

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的全重为1.7吨,而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的全重,直接干到了4.1吨。

二者相差了两吨多。

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回想起淞沪战场上,因火炮超重陷入泥潭的德械师,他的太阳穴就突突直跳

在行军转移时,王奉就曾下过明确命令,一旦炮兵部队陷入泥泞,情况紧急时可以直接丢弃九六式榴弹炮,全力转移九一式榴弹炮,以保证炮兵的火力支援能力。

“苏联火炮.”

王奉眉头紧皱,心中暗自思索。

在他印象里,苏联火炮都重的离谱,动辄五吨以上,一些未量产的实验型,甚至能达到七,八吨重。

欧洲主要地形是大平原,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火炮重一些不要紧。

但亚洲就不一样了。

四吨多的九六式榴弹炮,已经重的不成样子。

王奉:“有详细数据吗,拿给我看看!”

赵方远在手中的一摞资料中翻找,不一会儿的功夫,赶忙递了上去。

“新式重炮十天之前就已经造出来了,但因日军切断了兰封到郑州的陇海铁路线,第一批火炮直到现在才运过来。”

王奉接过后,扫了一眼。

“仿制苏联M1931型(A-19)122毫米野战加农炮,使用自产改进型炮架,加装板簧悬挂、充气轮”

“口径122毫米,身管长度45倍口径,约5.5米,射程18.5公里,平均射速每分钟四发”

“反装甲能力据测试,1000米距离内,可击穿145毫米均质钢装甲,配属弹种——榴弹,穿甲弹,混凝土破坏弹”

“采用自行研究的轻量化设计,重量为3.8吨。”

王奉默念上面的文字,心中大为满意。

里面还有一张图片。

作为一款122毫米野战加榴炮,肯定不能和日制九一式榴弹炮相比较。

二者无论是口径,重量,还是杀伤力,都不在一个基准线上。

九一式榴弹炮的特点很明显,威力尚可,1.7吨的战斗全重,完全可以由一辆自产卡车牵引。

机动性够高,完全可以充当纵队支援火力。

至于日制九六式榴弹炮

王奉已经嫌弃他好久了。

纯纯就是日本陆军用来充门面的“样子货”!

首先就是零件质量差,公差简直大到离谱。

最值得诟病的就是复进机——稳定炮身,抵消后坐力的设备,在调至最大仰角时经常出现故障。

刚齐射几轮就得哑火,维修极其繁琐,一坏就是一整天。

射程也是劣势。

12公里的极限射程,远远低于各国同级别的火炮。

最关键的是,对王奉来说火炮射程才是重中之重,只要有了足够的射程,在不向前推进战线的情况下,也能把炮弹灌进鬼子的指挥所里。

反观新式122毫米榴弹炮。

虽然口径缩小了,但射程增加了6.5公里,重量也降到了4吨以下。

完全可以顶替九六式榴弹炮。

王奉急切地问:“火炮运到哪了?”

赵方远看了眼手表,心中估量一下:“应该快了吧,大概还有十多分钟!”

王奉抿了口茶水,扭头看向窗外:“差不多了,先出去等看看!”

“自产新式火炮,绝对是我军装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十分钟后。

校场上。

炮纵司令郑振中理了理军服,目光直勾勾的盯向大门,眼神极度迫切。

一阵引擎的轰鸣声传来。

视线内,一辆野战Ⅰ型牵引卡车缓慢驶来,车厢背后,能隐约看到倾斜而起的墨绿色炮管。

“往左!”

“再往左!”

引导员立马上前,指挥汽车兵将牵引卡车驶进停车区域。

郑振中早就按耐不住了,卡车还没停稳,便小跑过去。

王奉笑了笑,站在远处望向新式重炮。

仅是第一眼,便大受其震。

但从纸面数据上,根本无法直观体会到新式重炮的庞大。

虽然口径只有122毫米,但体积上绝对要比150毫米的九六式榴弹炮大上一圈。

尤其是五米多长的墨绿色炮管。

黑黝黝的炮口斜指天空,单是看上去,就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极其浓重的压迫感。

卡车车门打开,设计师跳下来,小跑到王奉身旁:“长官好,我叫闵志鸿,目前任第一火炮厂的副厂长。”

对待技术人员,王奉并未敬军礼,而是伸出手问好。

赵方远看向重炮,也不禁咋舌:“这炮设计的这么大,要是不说,我还以为是203毫米的!”

生怕长官误会,闵志鸿赶忙解释:“为了达到远射程和高初速这两点,必须采用长倍径炮管,这点是不可避免的。”

“炮架也需要承受高后座力和发射冲击,必须足够敦实,苏联原型款用的是实心轮胎和复杂液压装置,结构笨重,稳定性很差。”

“为了改变这一点,我们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以轻量化为要求,独自设计了一款全新炮架,采用板簧悬挂和充气轮胎,”

“请长官放心,目前我们厂在火炮轻量化技术上,已与世界先进水平看齐!”

王奉笑了笑。

在等待重炮抵达的时候,他在系统面板里搜索了一下苏联原型款M1931A-19加榴炮。

原炮重达7.1吨。

除了专用的牵引车外,想要移动只能依靠专用载具。

以该型号为蓝图的自产火炮,能将重量降至3.8吨,已经算是技术突破了。

M1931A-19加榴炮除了自重以外,其他方面都很出色,其改进型号是二战苏军“大炮兵主义”的核心装备。

经过战火的反复淬炼,根本不需要作太大改动。

估计整个设计组,将百分之八十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轻量化上。

才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技术突破。

赵方远略微听懂一点,像模像样的点了点头:“嗯,挺不错的!”

“就这一门火炮?”

闵志鸿挠了挠头:“目前就这一门.”

赵方远皱眉:“一门火炮够干什么的?”

闵志鸿不知该说些什么,支支吾吾:“长官,产.产能有限,重炮又不好生产,眼下我们厂半个月只能造出一门来”

一边说着,一边面色犯难。

赵方远:“长官,这.”

王奉笑着挥了挥手:“既然有,那就先用着,炮纵再增加一个营,等后续火炮慢慢补充进来,部队就成满编了。”

赵方远点了点头,扭头看向闵志鸿:“你们厂要抓紧生产,现在前线部队急需这种火炮,必须要把产能提上来!”

“这是军令!不得有误!”

闵志鸿连连点头,翘首以盼,像是在期待着什么。

但对方显然没当回事,下达完命令后,也兴冲冲的跑到重炮旁,小心的抚摸着炮管。

闵志鸿傻眼了。

不是?

加紧生产之后呢?

接着说啊!

自己这次来砀山,可是暗中夹带了不少“私货”。

长治各个军工厂都是资源消耗大户,但原材料供应商很少,单说钢材这一类,目前辖区内的钢铁厂,只有晋东南这一家。

据他所知,该厂订单已排至明年十月份了。

火炮厂成立的晚,在订单排期上,根本抢不过子弹厂和步枪厂。

宋文杰已经在尽力协调,可依旧收效甚微。

火炮确实重要,但步枪,子弹,手榴弹更是刚需,一旦断供,那事情可就严重了。

可即便如此,火炮厂的生产任务却是最紧张的。

无奈只能出此下策,打着来砀山讲解火炮技术的幌子,到最高长官王奉的面前哭穷。

常言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嘛!

王奉咧嘴一笑。

一眼便看穿了他的小心思。

“你们厂目前的情况如何?资源供应的上吗?”

听到这话,闵志鸿顿时来了精神:“长官!不够啊!”

“咱说句难听的话,生产线不是用钢铁,那是真拿钢铁当饭吃啊!大米白面吃的都没这么快!”

王奉笑了笑,认真思索片刻后。

“你们厂的问题,我会留意的,肯定不能让你们断了生产,你先去忙正事吧。”

得到口头保证后,闵志鸿心里乐开了花。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