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绕过去吗?” “如果是山路,必经之路的话,基本是没有绕路这个可能的。” “前提条件是上级下达了撤退命令,我就是得继续撤!”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情报,为什么不能先发制人呢?” “先发制人?前有狼,后有虎,一旦和日军爆发战斗,短时间内解决不掉的话,身后的追兵会跟上来,到时候腹背受敌,恐怕就惨了!” “.” 下方的学生激烈讨论,就连陈继承几人也在思考。 按照军校的教育,军人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既然上级下达的撤退指令,就应该坚决的执行下去。 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刻板的执行命令,只会让部队承受更大的伤亡,还不见得会有什么成效。 不执行的话. 还不就是与教学大纲背道而驰吗? 左右脑互搏? “长官,这到底应该怎么办?” “我明白了,我们可以效仿八路军的方式,钻进大山里,和小鬼子们打游击!” “别胡扯了,还打游击你拍拍屁股走了,那阵地谁去守?” “我觉得还是要抗命,士兵都死光了,就算撤回去了,又能有什么用?” “但是.” “没有但是,一切为了抗战,要顾全大局,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继续执行命令,无疑是在拿士兵的生命开玩笑,在用几十,甚至上百条生命去捍卫你的个人荣辱!” 渐渐地,学生们的讨论趋于尾声。 王奉也听了个大概。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当根据现场的情况,自己独立的做出判断,毕竟指挥所位居后方,接受前线的信息时具有极强的滞后性。 一线军官只会刻板指挥,只会使战况越来越糟。 陈继承的脸色不太好看。 但又说不上来哪里有问题。 王奉面色也有些怪异。 由于事先对这场讲座的安排并不知情,所以根本没有提前做准备,方才的所有发言都是临场发挥。 本意是让这些在校生明白,战术教条化的弊端。 没想到最后却产生了些意外的效果。 如果这批军官中,有一些人未来能成为师长,或是旅长,常凯申再想要越级微操,估计可就难了。 “无心插柳柳成荫” 王奉心里苦笑,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真的能制止住常凯申的微操行为,那对抗战的贡献,可比讲一堂理论知识要大的得多。 王奉把心中的念头打消掉,清了清嗓子:“关于这个问题,我就不继续往下说了,想必同学们心中也已经都有了答案!” “请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台下的学生互相张望,零零散散有几个人喊了“报告”。 提出的问题也都相对简单。 王奉一一解答之后,眼瞅着时间差不多了,就将讲台交给了另外一名教官,转身快步离开大礼堂。 外面。 陈继承还在思考刚才那个问题。 他貌似发现了一些端倪。 确切的说,已经猜到了王奉在指桑骂槐,表面上说的是战术指挥,实际上是在讽刺委员长越级干预指挥。 关于常凯申的这个特点,陈继承可是太了解了。 他也算是中央军里的坚持嫡系了。 1936年的时候,调任豫鄂陕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西安事变时,和常凯申一起参加了“睡衣登山大赛”,被张学良的东北军追到了骊山上,也算是一起吃过苦的了。 见王奉走出来,他立马上前:“王长官呐!” “你刚才教给学生们的” 王奉侧目,毫不留情的打断了他的话:“怎么了陈长官,王某说的有什么不妥吗?” 陈继承顿时语塞。 对常凯申“微操”一事,全军上下就没有不反感的,这几乎是大家不必言说的共鸣,要说有什么不妥,那确实没有。 但在中央军校里给学生们讲这些 王奉笑了笑:“这课也讲完了,不知接下来陈长官有什么安排?” 陈继承:“抱歉王长官,接下来我有些公事,暂时失陪了,等改日你我二人再好好一叙。”、 王奉低头看了眼时间——15:23。 还早。 可惜的是这一趟没遇上苏联教官。 得想个办法,和苏联大使搭上关系。 最好还是正当理由。 山城遍地都是各方势力的眼线,自己这会儿正处在风口浪尖上,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暗处直勾勾的盯着。 王奉故作为难:“陈长官,我这初来乍到,也不知道教学工作从何处开展,还得麻烦你安排一下具体任务。” 最近也没什么事,先在军校待两天,这里苏联教官这么多,还采用大量的苏式教学用具,只要稍微留意,不怕和苏联人没有交集。 陈继承想了想:“王长官,还真有一件事需要你去处理!” 王奉:“但说无妨!” 陈继承:“其实就是我现在要去忙的事,上个月苏联援助了一批武器,三千支莫辛纳甘,还有二十万子弹,专供军校用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批武器迟迟没有到货,我已经约好了时间,傍晚去会见苏联大使奥莱斯基。” 王奉一听有些激动,真是打了瞌睡就来枕头,刚才还在为这件事发愁,立马就有了解决办法。 “陈长官,这既然是我的分内之责,那还是由我来去会见苏联大使吧!” 陈继承皱眉。 关于教学用具的事,确实应该由教务处长来管,但问题在于此次会面,见的是苏联大使,一个军校教务处长,恐怕在傲慢的斯拉夫人眼里,没什么实际份量。 这事估计谈不下来。 之前几次,他都是以军事训练部次长的身份,去会见苏联大使。 刚想要婉言拒绝,转念一想王奉现在的身份,官民两界公认的抗日名将,或许他去商谈此事更加合适。 陈继承:“那就有劳王长官了!” 见自己的目的达成,王奉嘴角微微上扬:“不必客气!” ———————————— 从军校走出后,王奉立马坐上了吉普车,张虎坐在副驾驶上,从扶手箱处掏出个文件袋: “长官,东西都在里面呢!” 王奉接过后小心翼翼地打开,将里面的一沓资料打开,细致的翻阅了个遍。 这些东西,是内务部搜集来的一些资料,大致内容都是日本近期在东北边境上的一些“小动作”。 记得在徐州会战之后,日本和苏联在中朝边境爆发了一次军事冲突,即“张鼓峰事件”。 双方参战的规模还不小。 日本出动了驻朝鲜军和关东军,兵力达到了7000多人,此外还调动了37门火炮。 苏联方面更甚,在战斗行动地域集结了1.5万余人、237门火炮、285辆坦克。另有250架飞机支援苏军部队行动。 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最后的结果也毫无疑问,事件以日本惨败而告终。 这里面的资料,就是围绕着这次事件来写。 自从内务部兼具情报部门的职能后,一直在暗中扩大影响范围,但即便如此,也辐射不到东北边境,这些资料,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自己根据历史记忆杜撰出来的。 也不能说是杜撰。 毕竟是按照历史事件写的,只能说水分很大。 但管他真假呢,只要能吸引苏联方面的注意就行。 张虎:“长官,咱们现在出发吗?” 王奉回过神,点点头:“现在就出发,以最快的速度抵达苏联大使馆!” 张虎点点头:“好!” ———————————— 两个小时后。 车队出现在苏联大使馆门前。 王奉走下车,活动了下身体,这一路上的颠簸,他感觉自己的腰椎都快要碎了。 确切的说,中央军校并不在山城里,在更远的县城地区,记得来的时候,就走了将近三个小时。 而返程,由于他的不断催促,车队越开越快,只用了两个小时。 速度快是好事。 就是身体有些吃不消了。 王奉抬头看了眼面前的建筑,当真不愧是苏联大使馆,建筑都很有东欧特色,就是不知道是新建的,还是征用以前的老建筑。 卫兵上前通报完毕后,快步从台阶上走下来,到王奉面前敬了个礼: “报告长官,可以进入了。” 王奉应了一声,快步走上台阶。 这栋建筑是临街的,并没有单独的大院,走上台阶之后,推开门就能进入到大使馆内部。 “你好!” 大门两侧的苏联卫兵敬礼,用手推开大门,口中说着蹩脚的中文。 王奉微微点头示意,快步进入到楼体内。 里面的建筑充满了苏联风味,墙面色调以米色为主,偶用深红色,金色调点缀,墙上挂着一些西方油画。 当然,最显眼的还以一幅列宁画像。 他还在看时,一群身着排扣礼服的苏联人走过来。 “您好,请问您是王奉吗?” 王奉回过神,意识立马切换到俯瞰视角,从上面显示的信息得知,正向自己走来的人,就是苏联驻华大使奥莱斯基。 这人留着一脸浓密的大胡子,看上去颇有几分斯大林的感觉。 反正王奉是这么认为的。 毕竟他对外国人有点脸盲,一些时候,只能通过一些面部特征来辨别身份。 “您好!” 奥莱斯基走到王奉面前,礼貌地伸出手,笑着打招呼道。 王奉上前握住:“你好!” 奥莱斯基:“陈次长已经和我说过了,这次由您来商谈武器合作的事,走吧,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我们要找一个安静点的房间。” 王奉点了点头: “好!” 两人并肩而行,其他人跟在身后,泾渭分明,互不叨扰,谁也不和谁打招呼。 奥莱斯基一边走着,一边笑着说:“我在英国的泰晤日报上看到过关于您的报道,实话说,您确实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将军,在我们使馆的卫队里,有不少小伙子都崇拜您” 王奉挑了挑眉毛: “泰晤日报?” 奥莱斯基:“对的!” 王奉:“我只是在为了我的国家奋斗,所参加的那些战役,决定胜负的因素并不是我,而是我的士兵们,军队背后的劳动人民们,如果没有他们,再精明的战术也执行不出来。” 奥莱斯基笑了笑:“一个谦虚的将领,更加值得人们的尊重!” 王奉讪讪一笑,山城一行,耳边的奉承声从来没有断过,心里都有些免疫了,但听到一个外国大使吹捧自己,还真是第一次。 他刚才说泰晤日报。 难不成我的名声已经传到西方了? 真不知道后世会怎么评价我. 穿越过来这么久,王奉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 不一会的功夫,众人走到一个议事厅门前。 奥莱斯基转过身,用俄语对着身后的随从说了几句话,只见那些人点点头,立马挺住了脚步,不再继续向前走。 王奉意会,也对着张虎几人说:“你们在这等着我。” 张虎:“是!” 随后,奥莱斯基看向王奉,做了个“请”的手势: “请进!” 王奉礼貌回应:“请!” 随后二人便并肩向议事厅走去。 这不是一场正式的外交照会,现场没有记者,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繁琐流程,二人坐在沙发上,直接聊起了正事。 奥莱斯基开口说:“我们承诺给你们援助的那批武器出了问题,日本频繁的在东北边境制造事端,运输遇到了很大问题,估计要耽误上几个月了。” 王奉皱眉。 几个月. 按这个速度,等武器援助到的时候,第十三期的学生,不都已经毕业了吗?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苏联人不可能为了几千支莫辛纳甘,二十万发子弹单开一趟运输班列,太不划算了,因此在这一批援助物资中,肯定有拨发给前线军队的。 这要是耽误了,接下来的武汉会战,可就难打了。 这时候中苏关系正处于一个“小蜜月期”,苏联对华援助的力度非常大,具体细节王奉记不太清了,有印象的数据是,苏方至少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国府提供了十几个师的装备。 王奉:“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奥莱斯基双手一摊:“我只是一个外交官,如何处理东北边境的问题,还要看远东的那些将军们怎么做。” 王奉皱眉。 他不知道这句话是搪塞,还是真的没有办法。 算了,武器问题交给常凯申去操心吧,先把正事办了再说。 王奉拿出一个笔记本,递给了奥莱斯基。 “这是.”奥莱斯基疑惑的问。 王奉:“你应该知道,我的防区主要在山西,听到了一点来自于北方的消息,你们在张鼓峰地区修筑工事,被日本人察觉到了,日本天皇已经下达命令,允许驻朝军队对你们发动攻击” “这里面就是详细的证据和资料。” 说着说着,王奉嘴角勾勒出一抹难以察觉的笑容。 其实这次事件也挺可笑的,日本军队真是个神奇的组织,历史上日本天皇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引发真正的日苏战争,并未允许部队进攻苏军。 但是下面的人根本不听。 还是我行我素,先斩后奏,趁着苏联红军构筑工事时,发动了武装进攻。 奥莱斯基皱眉,对这半信半疑。 王奉笑了笑:“奥莱斯基先生,详细的资料都在这里面,如果你不相信的话,可以把这些送回你们国内,亲自去查证一下。” 苏联人的固执,他可太清楚了,苏德战争前夕,都已经有确之凿凿的证据了,斯大林还是不相信德国会对苏联发动战争。 现在就单凭一张嘴,哪怕说的天花烂坠,苏联方面也不可能轻易地相信此事,但手里有些“实打实”的证据,效果可就不一样了。 说到底“张鼓峰事件”是苏联挑衅在先,要是听到了日本可能会发动进攻的风声,不可能无动于衷,最起码会小范围的调查一下。 只要调查了,就一定会留下痕迹。 日本方面必然会有所察觉。 到时候一来二去,两边的冲突很有可能会迅速升级。 奥莱斯基将信将疑,收好笔记本:“多谢你们的提醒,这件事情我会上报给国内部门。” 王奉:“不必客气,你们国家援助了这么多武器,我们提供一些微小的帮助,也是应该的!” “如果将来有时间的话,我请你来长治,或许会有一些新奇的发现。” 奥莱斯基来了兴趣:“说起来,我确实有件事要和您谈谈。” 王奉:“愿闻其详!” 奥莱斯基:“鉴于您和您的部队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我们国防部决定派遣一支军事观摩团,本来我想找个机会和您具体商议下此事,没想到今天就遇上您了。” 王奉心中大喜。 来的路上他想了想,要苏联在长治设立使馆办事处,从法理和情理上几乎不可能,就算奥莱斯基有这个意向,无济于事,这么大的决议,必须要经过斯大林的同意。 难度直线飙升。 但是军事观摩团,性质和大使馆相差不多。 虽然名义上没有外交权力,但只要能开一个口子,王奉就有把握将这道“口子”保留住,并且越扩越大。 王奉笑了笑:“竭诚欢迎你们光临!” ———————————— 和奥莱斯基敲定完具体细节后,王奉匆匆离开了苏联大使馆。 张虎:“长官,接下来咱们去哪里?” 王奉抬头看了眼天色,乌漆嘛黑的,已经到晚上了。 “先回招待所吧!” 本来他打算趁热打铁,去美国大使馆商谈外交事宜,但一直没想到个合适的理由,方才和奥莱斯基闲聊时,得知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正在武汉考察,外交大使近期也在武汉。 只能等以后再说了。 张虎应了一声:“是!” 车队缓缓发动,坐在吉普车上,王奉看向窗外。 街道上人来人往,小贩的吆喝声接连不断,摊位上售卖的大多是手工制品,很少看见工业产品。 山城的经济水平其实比较落后,工业化发展很晚,再加上买办资产阶级的政治特质,国民政府在这里投资了好几年,直到现在也没见得有什么成效。 但人口确实是多。 从街道上人流量就能推测出,实际人口至少是长治的两倍,再过一段时间,兴许会是三倍。 真不愧是首都。 沿海地区失陷后,日军又把目光放到了华中,大量的人口迁居到西南边陲,如此庞大的劳动力,王奉看了都心生羡慕。 若是能分给长治一半人口,军民工业恐怕会直接呈火箭式的蹿升。 毕竟他现在最缺的就是产业工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