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 拂晓。 晨光乍现,刚升起的太阳还没将空气中的血腥味驱散,王奉乘坐木舟,抵达北淝河南岸。 正常来讲,即便是陷入重重包围,但战斗速度可不会有这么快。 埑壕战中,双方就一个阵地,互相拉扯个把月很正常。 而眼下,一夜之间,万余名日军士兵尽数毙命。 如此高强度的作战,麾下士兵累得够呛。 斩获战果最多的部队,依旧是第一‘红旗’山地战术兵团。 光是张虎的指挥所,在六个小时内,就转移了四次。 跨度到达了十公里。 一直充当先锋的第一战术大队,不间断的奔袭了二十公里。 除了前进,就是射击,连个歇脚整顿的时间都没有。 士兵累得栽倒在战壕内,贪恋着来之不易的休息时间。 王奉在路过时并未打扰他们,只是一味的让炊事班加餐。 值得一提的是日军战车联队。 三维立体作战地图升级之后,五十公里的可视半径,足以探测到澥河沿岸。 战车联队的动向,自然也在他的掌握之中。 既然发现了,哪有放任不管的道理。 正好重炮部队也位于后方,王奉当机立断。 下达了炮击指令。 九四式坦克,连抵抗重机枪的连续扫射都顶不住,更不要提重炮轰击了。 剧烈的冲击波能直接将车辆掀翻,内部的车组成员也会因剧烈震荡,而横死在车内。 对于九四式豆丁小坦克,说真的,王奉连缴获的欲望都没有。 先不说有没有合格坦克兵,专门为日本人量身定做的车身,普通中国士兵连钻进去都费劲。 阵地内。 鬼子兵的尸体胡乱堆叠在一起,越靠近尸堆,刺鼻的血腥味越重。 闻的人有些头晕。 负责打扫战场的士兵在尸体上淋洒汽油,一把火将其引燃。 火势迅速蔓延,滚滚黑烟升腾而起,焦糊味将血腥味压制下去。 处理鬼子尸体没什么好看的,王奉转头走向不远处的另一旁。 那里整齐的摆放着,在战场上牺牲的自家弟兄。 由于是进攻方,即便日军的抵抗意识消沉,但取得这番胜利,仍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算上前天晚上围歼第十八师团的战斗。 两天时间下来。 第51军伤亡四千余人,在缺乏作战药品的年代,重伤基本就相当于被判了死缓。 轻伤者不计其数,就连军长于学忠,肩胛骨都中了一弹。 第59军作为攻坚主力,连续攻城拔寨,损失相当惨重。 全军伤亡七千余人,轻伤者过半。 第31军参战时间最长,第十八师团尚未抵达澥河南岸时,刘士毅便已率领手下的八桂子弟,与第十三师团在涡河畔血战。 后续又参加了一系列的战斗。 全军伤亡近九千,但由于体量庞大,这些损失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将编制残缺的部队进行压缩,还可以继续投入战斗。 至于华北战斗群。 第一‘红旗’山地战术兵团折损率达到了二成。 伤亡千余人。 如此低微的伤亡,倒不是因为参战次数少。 而是装备弹药充足,士兵训练完备,又有强力火炮支援下的结果。 第一预备战术兵团的损失稍微大了些,伤亡将近两千人。 总的来说,尚且还在承受范围之内。 虽然长治地区的工业基础尚且处于萌芽时期,产能较少。 但需要装备的军队也不多。 等在过段时间,解锁一两个国策,就完全实现自给自足。 谈不上多富裕,起码往后作战,不需要靠人命去填了。 将一名士兵从【乌合之众】练到【训练有素】,在不打仗的情况下,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而生产一门火炮,一吨炮弹,才花费多长时间. 枪弹廉价,而人命关天。 张自忠站在一旁,亲眼目睹牺牲的士兵们被埋入大土坑中。 神情悲伤,双眼之中感觉有泪水在打转。 王奉上前两步,劝慰道:“这些牺牲的弟兄们,都是好样的,披上这身军服,最后能落得个马革裹尸,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张自忠长叹一声,语气低沉:“这些弟兄,都是我从西北带出来的。” “我对不起他们的爹娘啊!” 古语有云,慈不掌兵。 打仗哪有不是死人的,像张自忠这种沙场宿将,本应对死亡看的很淡。 但实在扛不住,这场战斗的特殊意义。 第59军的弟兄们,用生命,用鲜血,为他洗脱了汉奸的罪名。 从今往后,他不再是百姓口中的“张逆自忠”。 回想起发动最后的进攻时,弟兄们悍不畏死,口中高呼着: “杀咧!” “张将军不是汉奸!我们第59军不是汉奸!” 战火已经停歇,但杀喊声犹如在耳。 弟兄们不光是为国捐躯,更是为了洗清他身上所背负的污名而死。 王奉站在一旁,他理解不了张自忠的复杂心绪。 但看向地上一排排的尸体,竟发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 是老414团时期的骨干军官。 “唉”目睹眼前场景,王奉不禁语塞。 哪有什么身经百战的精锐。 旧的一批老兵战死,又会有稚嫩的新兵经历战火的淬打,蜕变成新的一批老兵。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将统计好的战报呈送第五战区后,王奉开始处理起自家事。 日军第108师团南下长治,在正面战场上遭遇第47军,以及第二,三山地兵团阻击,敌后又有八路军386旅进行破袭战。 铁路线被破坏,补给变得极不稳定。 日军的进攻已经略显颓势。 但还没到可以高枕无忧的程度。 谁知道香月清司的第一军,会不会抽冷子,再调集一个师团向长治方向扑来。 不过可能性很小。 一方面,晋南的卫立煌,阎锡山手中仍有近十万大军,散落各处的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想要彻底剿灭也十分费力。 目前华北派遣军的主要目标,是尽快打通津浦线,消除侧翼威胁。 不会继续在山西倾注大量精力。 况且板垣征四郎隐退后,他所提出的经山西到汉中,最后打到四川的进攻路线,更无人理会。 这条路线,其实正是当年蒙古灭南宋的路线。 若是真能成,则会抄了整个中原地区的后路,不管是从战略价值,还是威慑力上讲,都远远大于由北向南,或由东向西的进攻路线。 可惜人走茶凉了. 现在的山西第一军,更多地承担守备任务,驻防兵力也从精锐甲种师团,变换成乙种师团加独立混成旅团。 第二方面。 侧背的郑州等地尚未沦陷,过早的进攻长治,会将当地军队驱赶到第五战区。 与当前的作战理念极为相悖。 不过王奉也没将全部希望,寄托于猜测日军怎么想。 自己强大才是硬道理。 第二,三预备兵团正在筹建,兵员已经招募齐备,武器也都下发到位。 正在紧锣密鼓的训练中。 按照王奉的预计,是将等部队达到【训练初成】后,在划归到正正式作战序列中。 但若真的情况紧急,也可以立马开赴战场。 陆军嘛!填线嘛! 给杆枪就能上! 思索之际,赵方远大步走进,递上来一个小册子:“长官!” “这是后方送来的,长治军校一期生名单。” 王奉挑眉,好奇接过,扫视一眼:“这么多人?” “都是经过细细筛选的?” 赵方远点了点头:“没错,过来送信的弟兄说,长治五县的百姓报名热情非常踊跃,一共统计了一万多人,最后只招录了这一千人。” 招录考核是王奉定下的。 一共分为三大类。 学识,体能,思政。 主要重点放在思想政治上,会识字就行,体能方面,只要不是病秧子,基本都能录取。 大不了入学之后再练。 宽进严出,要是不合格,再劝退也不迟。 至于别的方面,他不是常凯申,长治军校也不是黄埔军校。 常凯申对骨骼清奇,面相端正的学生心生好感,而对那些长得低于审美标准的歪瓜裂枣很不看好。 就算是入了学,毕了业之后,也得不到重用。 长治军校就没那么多奇怪的条条框框,又不是选美,一切以成绩说话。 王奉掂量着厚厚的花名册:“这事办的不错,给宋文杰发报,给他记上一功。” “这批军校生好好培养,多有点心,往后这都是咱们的中层骨干!” 赵方远:“长官,有些军队中的弟兄也想进去深造一下,这?” 王奉皱眉:“等徐州战事结束后,再分批次安排入学,先让弟兄们等一等!” 赵方远:“明白!” 王奉转而问起另一件事:“现在徐北战况,发展到哪一步了?” 这场围歼战抽调了这么多精锐兵力,进展速度非常快,满打满算就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应该不会对北方战局造成太大影响。 赵方远答复说:“目前日军尚未赶至临沂,但庞炳勋将军的第三兵团,已经进驻临沂城郊,做好了战斗准备。” “五个团的兵力,硬抗日军两个师团在下看来赢面不是很大。” “第五战区长官部来电,要求我等简单修整后,迅速赶回徐州,将此地的防御交给第57军。” 王奉应了一声:“既然如此,传令下去,快速打扫战场,明天拂晓准时启程。” 2月13日,正午。 徐州南部重镇,宿县。 大军浩荡开进城中。 主干道上,已经挤满了欢迎军队入城的百姓。 街边甚至拉起了彩色布条,熙熙攘攘的人群,简直比过年还要热闹。 第五战区收到淮北大捷的消息后,立刻通电全国。 一时间举国震动,街头巷尾都能听见有人谈论这场战斗。 歼灭日军三万余人,被各路报社媒体称为,自京沪抗战后的首场大捷。 振奋国人! “俺家新下的鸡蛋,王长官拿回去尝尝!” “哎哎哎,还有这个!别走啊!” “长官,你看我家着姑娘,今年也十八了.” 沿途百姓自觉让出一条道路,手中拿着准备好的物品,想要塞进路过士兵的手中。 王奉骑在白马上,走在入城军队的最前头,享受着人生难得的高光时刻。 这就是胜利的感觉吗? 还真是挺爽的。 赵方远纵马来到身旁,皱起眉头:“长官,老乡们太热情了,送的这些东西,收还是不收?” 王奉握紧马缰,想了想:“告诉弟兄们,都收下吧。” “这场战斗说到底,并非我一人之功,全赖弟兄们奋不顾身,敢于拼命。” “牺牲弟兄们的抚恤金,准备的怎么样了?” 赵方远点点头:“已经派人将具体的花名册送往后方了。” “长官,如此招摇过市是不是有些不太妥当。” 王奉笑了笑,反问道:“你觉得现在国内,最缺的是什么?” “是信心,与日寇决一死战的信心!” “有一些报社,媒体在主和派的影响下,还在宣扬亡国灭种论!战斗不仅仅在前线,舆论,民众的主观意识也同样至关重要!” “若是连百姓都对战争持悲观态度,认定了日本会全面占领中国,那这场战争,也没有在继续下去的必要了。” 倒不是他想张扬,战争时期,要把握好台前和幕后之间的关系。 从前默默无闻没关系,那会儿取得的战果也不够振奋。 歼灭个几个联队日军,难撼大局。 但现在不同了,眼下华中派遣军被彻底打疼了,再也抽调不出多余的兵力继续北进。 到了该大肆宣扬的时刻了! 一味的在后面躲着,搞不好某些报社媒体,又该发表些逆天言论。 赵方远好像听懂了一些:“原来如此.” 王奉手中挥舞着马鞭:“传令各部队,加速行进,快速通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