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农场的办公楼。 李文娜熟练地烧水丶取茶叶丶烫茶杯。 而坐一旁的林书雅丶吕伟斌两人,则谈着白松露的生产安排。 「…这五种土壤都是必须的,也是本地都有的,我已经标好了产出地点,每一种购买500方。」林书雅将一份汕美市的土壤分布图发到吕伟斌的微信,让他去沟通采购部。 紧接着林书雅继续说道:「另外,松针丶松塔直接向附近的村民采购,你和采购部谈一下,然后订一个合理的收购价格;松木屑不要购买木材厂的,直接向村民购买马尾松的树枝,但不要购买树干,避免村民偷偷上山砍树。」 吕伟斌点了点头:「林研究员考虑得非常全面,如果直接购买树干,到时候一定有村民铤而走险去砍树。」 「反正树枝也一样可以用,这样可以保护森林,还有减少法律风险。」林书雅又补充道:「收购的时候,提醒一下村民,别砍太多树枝,要保证树木可以存活。」 这其中确实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虽然马尾松生命力顽强,但也架不住砍得光秃秃的采集方式,一般只要每年采集的树枝不超过30%,问题不会太大,只要马尾松不出现死亡,那就不构成非法砍伐树木和破坏树林。 更何况这一次收购的原材料之中,还有松针和松塔,将树搞死了,可就没有松针松塔了。 「林研究员,白松露的亩产可以达到多少?」 林书雅估算了一下:「每平方米可以放4个标准料袋,考虑到通行和其他辅助管线的布置,一亩可以放1200袋,架空5层,就是6000袋,每袋可以生产100~200克左右白松露,加上室内消毒丶配料丶种菌和生长,整个生长周期为105天左右。」 「也就是说,亩产是600~1200公斤?三个半月一周期?」吕伟斌瞪大眼睛。 「是的。」林书雅点了点头。 吕伟斌赶紧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林研究员,你了解过现在国内外的白松露年产量吗?」 林书雅眉头一皱:「应该有几十吨吧?」 闻言,吕伟斌苦笑起来:「是年产量不足三吨,这是全球的产量,国内去年采集的野生白松露不到两吨。」 这下子林书雅听明白了,显然她这个技术已经可以说是革命性的突破了,如果按照这个亩产,两三亩就可以顶全世界一年的采集量。 如果一百五十亩智能大棚全部投入生产,一年种三茬,年产量就达到了270~540吨。 这产能可以直接将整个白松露市场干崩。 回过神来的林书雅,将问题抛给了吕伟斌:「那吕经理认为产量应该控制在多少亩比较合适?」 吕伟斌摸了摸下巴的胡茬,陷入了沉思之中,过了一会:「国内的消费市场勉强可以消费二十吨左右,国外也大概可以消费二十吨,如果产能超过了,大概率只能降价促销了,但是降价促销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吕经理的判断依据是什麽?」林书雅对于市场运行,以及产能和价格的关系,还是有些不太理解。 「我是这样判断,首先目前白松露的三个大核心产区分别是:欧洲的义大利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亚洲的云贵高原;北美的落基山脉。」吕伟斌显然是做过一些功课的,他继续补充道: 「这些产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集中在北半球,而白松露的采收季节,每年都是11月到次年1月,考虑到松露存在最佳赏味期,这意味着每年只有11月丶12月丶1月丶2月可以吃到新鲜的松露。」 听到这里,林书雅已经明白了:「也就是说,我们要抢占野生松露无法收获的那一部分时间。」 吕伟斌点了点头:「没有错,这样一来,我们就有8个月的全占时间,剩下的4个月考虑到野生松露上市,可以适当减少产能,从而维持住松露的市场价格。」 其实国内外的消费力,肯定不止每年3吨,而是每年野生白松露的产量就那麽多,想买也不一定可以购买得到。 在综合考虑之后,每年生产40~50吨白松露,便可以维持住当前的市场价格。 林书雅按照这个需求量,一下子就算出了需要使用多少亩智能大棚了:「大概需要15~30亩,每年就可以生产27~108吨左右。」 「就足够用了。」 其实27~108吨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能了。 如果按照目前最低的市场价,每公斤新鲜白松露1000块钱来计算,每吨就是100万元。 然而吕伟斌可不打算卖每公斤1000块钱的低价,毕竟从刚才林书雅提供的样品来看,智能大棚出产能的白松露每一株都在100~200克左右,而且品相丶风味都达标,不卖每公斤3000块钱,都对不起这个技术。 至于更高的价格,就有些不适合了。 毕竟价格越高,有可能消费的人群就越小。 而且吕伟斌非常清楚,目前采购白松露的核心客户不是个人,而是各个高档餐厅,特别是西餐厅。 对方虽然卖给顾客的菜品,号称白松露几万块钱一公斤,但谁信谁傻逼,人家肯定需要赚钱的,进货价格肯定会选择尽可能低的产品。 林书雅突然眉头一皱,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只种15~30亩,那剩下的一百多亩智能大棚岂不是要闲置下来?」 此时李文娜已经冲好了茶,给两人分别倒了一杯。 听到这个问题,吕伟斌也非常无奈:「没有办法,如果种太多,反而会冲塌市场,或许可以考虑种一些其他的蘑菇?」 「其他的蘑菇?」林书雅揉了揉鼻梁,有些神色有些苦恼:「普通蘑菇用智能大棚生产,肯定是不适合的,也很难收回成本;鸡枞菌丶牛肝菌丶松茸之类的名贵野生菌,又来不及研究生产技术。」 吕伟斌有些奇怪地问道:「不是说鸡枞菌和松茸已经实现人工栽培了吗?现在市场上到处都在卖呀!」 「真的假的?」林书雅一头雾水,作为业内人士,她怎麽没有听过这种消息? 随即拿起手机查了一下。 在网上搜索了十几分钟,她才恍然大悟,看着那些所谓的鸡枞菌和松茸,林书雅一脸无语: 「那些都是冒牌货。」 「冒牌货?」吕伟斌虽然做了白松露的相关调查,但对于其他食用菌,还真是一窍不通,只能人云亦云。 林书雅解释了一下:「现在市面上的黑皮鸡枞菌,学名叫卵孢小奥德蘑,跟真正的鸡枞菌是两回事,虽没真鸡枞好吃,黑皮鸡枞的味道还算好,不算难吃。」 紧接着她又说了一下真鸡枞菌的情况:「鸡枞菌目前现在还没法人工养殖,主要是因为鸡枞菌喜欢生长在白蚁窝,高度共生,基本集中在云高原贵那一带。」 「而市面上所谓的松茸,其实姬松茸和球盖菇冒充的,姬松茸味道还好一些,球盖菇就非常一般了。如果是真松茸,一公斤乾片要1000块钱以上。」 果然利益才是最动人心的东西。 吕伟斌一下子就想到了那些商场丶商店丶摊贩的想法了。 几十块一斤球盖菇,拿来冒充几百块钱一斤的松茸,哪怕是只卖一百多块钱一斤,利润都是五六倍以上,能骗一个是一个。 就在吕伟斌感叹奸商的时候。 林书雅思考了一会,抬起头来说道:「剩下的智能大棚都种羊肚菌吧!」 「羊肚菌?林研究员,这个菌子我好像听说很不好种植。」吕伟斌有些迟疑起来。 「我知道,技术问题我会解决的。」 听到这句话,吕伟斌就稍微放心了一点,毕竟老板娘说会解决,哪怕到时候没有解决,他也不需要承担太多责任了。 其实林书雅选择羊肚菌,就是因为目前这个菌子的栽培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只是不适合露天种植。 刚好农场现在剩下一大片智能大棚,拿来种植羊肚菌就比较适合。 羊肚菌乾货价格在200~400元左右,100公斤鲜羊肚菌可以出13~15公斤干羊肚菌。 普通大棚的亩产很不稳定,甚至可能直接绝产,就算是有产出,普遍也是在亩产两三百斤,少部分运气好的大棚可以达到亩产一千斤左右。 林书雅之前在准备研究食用菌的时候,了解过目前各个名贵食用菌的生产技术和研究现状。 对于羊肚菌的现状,她还是挺了解的。 羊肚菌的料袋配方,常见为杂木屑54%,小麦33%丶腐殖土10%丶生石灰1%,石膏2%,其中麦粒要事先用石灰水浸泡12-16小时。 但是以她研究白松露的经验来看,这个栽培羊肚菌的配方太粗糙了。 为什麽有些大棚可以产量达到上千斤? 这肯定不完全是气候造成的。 虽然羊肚菌的适宜温度和适宜湿度非常矛盾,但各个地区每几年总会出现一个恰到好处的时间段,可以让羊肚菌达到生长的条件,毕竟这菌子是自然存在的物种,肯定需要野外繁殖的。 气候因素只决定羊肚菌能不能出菇,却不决定出菇的规模。 决定出菇规模的因素,是土壤之中的腐殖质丶微量元素丶大量元素丶化合物丶土壤酸硷度等。 因此林书雅非常肯定,羊肚菌一定存在最佳的繁殖环境丶最佳的生长要素。 就如同她研究的白松露,可以将生长周期从七八年,压缩到九十多天;将产能从亩产十几公斤,提升的亩产600~1200公斤。 羊肚菌一样可以。 这一点林书雅非常肯定。 只要将羊肚菌的单位亩产拉上来,同时将生长周期压缩下去,那智能大棚的能耗和折旧成本就可以摊平掉很多。 讨论好了剩下的大棚要种什麽。 林书雅就回实验区的食用菌实验室。 傍晚,夕阳西下。 今晚的晚霞格外光彩夺目,半边天都是红彤彤的云霞,空气却有些沉闷。 实验区的餐厅内。 江淼刚刚从实验室出来,就看到了林书雅在不远处吃着晚餐。 拿了自己的餐盒,江淼笑着走过去:「阿雅!你今天不是休息吗?」 「计划赶不上变化。」林书雅无奈地摇了摇头,然后将下午和吕伟斌讨论的情况又说了一遍。 听了一会,江淼才发现这是自己的锅,有些尴尬地笑起来:「抱歉,我也没有想到伱研发的技术如此厉害,一下子将单产拉到这麽高。」 林书雅倒是没有察觉到江淼的尴尬,而是自顾自地打气着:「没关系,我已经打算继续研究羊肚菌的最强量产技术,争取来一个亩产10吨的羊肚菌栽培技术。」 「原谅我读书少,只能送上一句牛批!」江淼开起了玩笑。 「呵呵,少装,你要是愿意出手,还有我的份?」林书雅这大半年来,她可太了解江淼的可怕科研能力了。 其实江淼早就知道羊肚菌可以达到亩产十几吨,不过他没有时间去搞配方,又不想在太多领域出风头,便让林书雅去折腾。 自然界的真菌,可以说是繁殖速度最快的生物之一。 只要所有的条件都达到最佳,很多蘑菇只需要几天,可以就从子实体阶段变成成熟阶段。 长期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或多或少见过菌子的生长,有时候一场小雨之后,第二天的树下或者草丛里,就会冒出一大堆千奇百怪的菌子。 很多时候不是栽培的菌子生长速度缓慢,而是技术不达标,没有让所有的生长条件达到最佳。 就比如羊肚菌的常见料袋配料方案,这个方案非常粗糙,配料就只有五个原材料,显然是没有办法囊括羊肚菌的全部生长要素。 只要可以将羊肚菌在智能大棚内的亩产达到10吨,那每亩就可以出1300~1500公斤干羊肚菌,哪怕是以最便宜的每公斤200块钱出售,亩产价值都可以达到13万~15万元左右。 江淼通过鉴定面板了解到的信息显示,羊肚菌在达到最佳条件之后,大概70天左右,就可以完成出菇,加上消毒和其他准备工作,一个生产周期大概只需要85天,一年可以连续生产4茬。 而这种高精度的智能大棚,每亩每天需要消耗15~20度电,加上其他耗材丶折旧,每亩每天综合费用50块钱左右,85天就是4250块钱。 这还没有计算人工丶料袋原材料那一部分费用。 也就是说,亩产价值太低的农产品,根本不配用这种高精度的智能大棚。 两人聊了一会,突然江淼想起一件事,便笑着说道:「阿雅,你那个导师的儿子是不是也在他手下?」 「呃…是的,那家伙的论文还是我和几个师兄的成果。」说起这件事,林书雅就有些愤愤不平起来,然后她有些疑惑:「怎麽突然提起这件事?」 「他最近发了不少药用真菌方面的论文,其中有两篇是关于使用酵母菌提取物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 「酵母菌提取物?治疗阿尔兹海默症?这不是我其中一个师兄的课题吗?不过,我听那个师兄说过,好像一直没有什麽进展呀?」 江淼拿出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递给她看一下那两篇论文。 林书雅放下筷子,大概看了几分钟,很快她脸上就露出一丝怪异之色:「奇怪?我那个师兄怎麽连名字都没有了?以前那老混蛋虽然过分,但至少还留一个名字。」 「你那个师兄叫什麽名字?」 「叫罗玉麟。」 「怪不得,前天汉东大学发了一个公告,说有一名学生跳楼了,名字好像就叫罗玉麟。」 「什麽?」林书雅眉头一皱:「看来那两篇论文对罗师兄非常重要,真是可惜了,他才华还可以的,如果有一个好导师,说不定早就出名了。」 「可惜什麽?他又没有死,只是摔断一条腿而已。」 「呃!我还以为他去世了。」林书雅顿时有些尴尬。 「阿雅,如果这个罗玉麟的才华真不错,你可以打一个电话过去问一下,看看能不能招过来我们公司。」 听到这个提议,林书雅沉思了片刻:「他研究的方向确实挺适合我们公司的,不过也不知道他还有没有斗志。」 「试一试吧!」 「那我待会打一个电话问一下。」 江淼其实一直有关注汉东大学的情况,特别是那个坑了书雅的导师杜博伦。 通过网络手段收集了对方的一些资料之后,他才知道这个杜博伦没有那麽容易对付,至少常规手段很难搞对方。 因为此人的父亲也是一个大学阀,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门生故吏一大堆,关系网盘根错节。 而如果使用盘外招,虽然可以一招致命,但江淼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这种手段不能经常使用,特别是对方明确与自己有矛盾的情况下,如果突然出事了,有可能会引起注意。 毕竟前脚刚从海陆丰公司离开的李荣耀,一回到自己公司就出事,其幕后老板也直接领盒饭,这些事情对于顶级势力而言,并不是什麽秘密。 之所以没有怀疑江淼和海陆丰公司,那是因为他现在就是一条杂鱼,那些顶级巨鳄和大白鲨,根本不认为他有这个能耐做掉大卫·A·洛克。 但是如果现在搞死杜博伦一家子,国内肯定会注意到这件事,说不定会将这件事和李荣耀的遭遇联系起来。 谨慎的江淼才按下内心的杀意。 不过不能使用盘外招和正常手段,不代表不能搞对方。 要知道学阀是依托「人」而存在的势力。 只要是人,就存在弱点。 汉东大学现在保着杜博伦父子俩,那是因为林书雅等人无权无势,掀不起什麽浪花。 但是如果林书雅和江淼的实力,可以影响到国内农业系统,甚至成为巨无霸一般的农业巨头。 那情况会迅速逆转。 自然有人为了讨好江淼夫妇,而出手对付杜博伦一家子。 这就是大势所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