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原野,大路上,一支日军部队走走停停,正是第十三师团。 荻洲立兵骑在马上,命令前方部队压低行军速度。 参谋官站在马下:“阁下,前方出现村镇!” 荻洲立兵抽出一张地图,在上面细细寻找坐标,随即脸上露出笑容。 “呦西!” “将116步兵联队部署在这里,其余部队继续前进!” 参谋官有些诧异:“一整支联队?” 荻洲立兵点点头。 合肥之敌,始终是他的心头大患。 前几天向参谋部提交的报告,被毫不留情的驳回了。 原因也很简单,在占领京沪后,除了第十三,十八师团北上以外,别的部队也没闲着。 兵力以南京,上海为中心,向四周扩撒。 1937年12月10日,芜湖沦陷,帝国军队以此为基地,向安徽全境发动进攻。 参谋部认为,合肥是安徽重镇,所驻兵力,必定参与到当地防守战斗中。 自然无暇北顾。 对此,荻洲立兵嗤之以鼻,觉得参谋部中,高坐公堂的武官,都是一群没用的草包。 从战略意图上,津浦线的重要性,远超合肥,甚至整个安徽。 若真到了紧急时刻,或是时机成熟,很可能会弃车保帅。 既然参谋部不管,荻洲立兵只能自行安排了。 但参谋官觉得不妥。 目前整个第十三师团的作战力量,充其量只有一个旅团,下辖两个联队。 就这么为了一种莫须有的可能,抽调一半的兵力,后续作战很难展开啊! “阁下,依我看,一支步兵大队足矣!” 荻洲立兵皱眉深思,之所以在此驻留部队,主要目的还是拖延时间。 也没指望单凭一个联队的兵力,就能抵挡住合肥之敌。 “嗯,那就一支步兵大队!” “其余部队,继续前进!” 2月3日。 上窑。 王奉率部抵达淮河畔。 这是他第二次看到淮河,第一次是乘军列前往明光,闲来无事时,透过车窗欣赏美景。 但这次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 为了阻止日寇渡河,51军炸毁了津浦路淮河大铁桥,现在想要过河,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冬季淮河,冰冷刺骨。 在这种条件下渡河,对士兵的身体素质考验极大。 王奉向后方招招手:“过河!” 一路上,每当路过村镇,他都下令搜集民船,积少成多,凑齐了不少。 但大部队想要过河,不能全靠这个。 小船只能运兵,不能运载火炮。 还得搭建临时浮桥。 这个时候,工兵部队派上了用场。 阳泉改编后,原本的工兵连也进行了扩编,纳入后勤大队的序列之下,人数规模达到了五六百人。 先用木舟运输过去两三百人,南北两岸对向搭设浮桥,效率一下子快了起来。 赵方远拎着一封电报走来:“长官,晋东南急电!” “日军108师团攻陷东阳关和黎城,兵分三路合围长治!” 王奉勒住马缰,眉头皱在一起。 “108师团?” 他开始在记忆中搜寻关于这支师团的信息。 由第八师团预备役变成的特设师团,战斗力虽比不上老牌甲种师团,但勉强能看得过去。 赵方远有些担忧:“长官,日军派了一支满编师团过来,是否要进攻回援.” 晋东南地区意义重大,断然不能有失。 常凯申做的很绝,将王奉打上“新派系”的标签,基本上断绝了补给。 李宗仁为人还算宽宏,以战区的名义,为战斗群提供基本补给。 但以后脱离第五战区,转战他处,前路就未知了。 能保障自给自足的后方根据地,显得格外重要。 目前长治军事工业发展的非常快。 前不久传来消息,第一子弹厂,已经能做到日产量一万五千发。 铜矿逐步扩大生产规模,能保证稳定供应原材料。 第一步枪厂也捷报频传,二四式步枪日产量达到80支。 王奉想了想:“先按兵不动,解决淮南战事。” “长治驻有两个山地兵团,还有386旅,47军,应付一个师团,轻而易举。” 王奉骑在马上,再三思虑后,看向眼前的潺潺流水:“另外,电告宋文杰,立刻筹备组建第二,第三预备战术兵团,以应不时之需!” 关于扩军,他思索了许久。 此次决定扩充两个兵团,可不是单单招募一万人这么简单。 后勤必须要跟上。 盲目扩军,只会拉低整体的作战能力。 赵方远在马下抬头望着王奉,不停地点头,神情激动:“明白,此次扩充两个兵团,军官该如何分配?” 王奉并未回答这个问题,转而问另外一件事:“长治军校办的怎么样了?” 在解锁【培养青年将校】国策后,他第一时间向下传达了命令。 距今已经过去一周多了。 赵方远将手中的电报递上去:“场地什么的都准备好了,耗材也筹备的差不多,主要还是缺教官。” “第一届招生,已经宣传出去了。” 王奉点点头,心中十分满意。 宋文杰的执行力很强,命令下达后的第二天,就已经把组织框架搭建好了。 具体细节,由王奉进行填充。 长治军校的行政管理体系,一定程度上借鉴黄埔军校。 设管理部,政治部,教务部,军需部,军医部等。 校长由王奉亲自担任,其余各部长虚位待定。 目前暂时四大院系,分别为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以及后勤科。 已经能满足军队所需。 在教学安排上,采取速成学制,强度很大,仅一年时间便可毕业。 学生早上五点半起床,七点上第一节课,一直到晚上十点,才结束一天的学习内容。 理论课程的日平均学习时间,达到了十个小时,此外还有体能训练,模拟实操等。 学习压力很大,但王奉在制定教学安排时,并未将其考虑在内。 这里是军校,不是学堂,优胜劣汰是必然的。 这点压力都扛不住,也不是个能当军官的料。 “军校教官,由参谋部军官轮流担任。”王奉扫了眼电报后递回去。 关于教官,他心中早有定论。 长治军校办起来后,军中的将官培训班,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 可以安排在役军官到学校进修,单独开班,用不上一年,两三个月就可以速成毕业。 赵方远点点头。 二人说话间,工兵已经开始搭建浮桥,其余士兵席地而坐,争分夺秒进行快速休整。 第59军。 张自忠接替了淮北阵地后,对日军进攻,展开了激烈防御。 拂晓时间。 第一批参与渡河作战的鬼子,被彻底打蒙了。 纳尼? 明明昨天,中国军队的防御阵线还摇摇欲坠,仿佛轻轻一碰就要碎的稀里哗啦, 昨日夜里,日军半场开香槟,当所有鬼子兵,都以为这是最后一次进攻时,敌军的抵抗程度,忽然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师团长牛岛贞雄气的直拍桌子。 “八嘎!” “可恶,卑鄙的支那人!” 牛岛贞熊将望远镜重重的砸在桌上,顺着瞭望孔,阴冷的盯着淮河北岸。 这一周以来,他自以为己方攻势很猛。 一个联队做预备役,另外三个连队轮番交替进攻。 此外,还有七个中队的航空兵,一个野战炮联队,战车联队,提供火力支援。 可还迟迟无法攻克淮河防线。 长时间,高强度的攻坚战,对士兵的身体素质,意志力要求很高。 第十八师的战斗能力,对比老牌甲种师团,要弱上一个档次。 为了风头能压过遭受重创的第十三师团,牛岛贞雄在士兵疲惫不堪的情况下,仍不肯停歇。 拼命的下达进攻指令。 将师团的持久作战潜力,榨的一干二净。 原本想着渡过淮河之后,再休整部队。 可没曾想,敌军的援兵来的如此之快。 “第十三师团目前在哪里?”无奈之下,牛岛贞雄惦记起了援兵。 参谋长岩田敬彦正在一旁核对情报,听到师团长的召唤,立刻走过来。 “报告阁下!第十三师团于池河至上窑间,追击中国军队!” 牛岛贞雄看向地图,心中不免有些疑惑。 “记得一天前的汇报,十三师团就在追击,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怎么迟迟未动!” “莫非..,遭遇了中国军队的层层阻击?” 岩田敬彦摇摇头:“不,根据消息看,十三师团一直没有与中国军队相遇。” 听闻此话,牛岛贞雄顿时火冒三丈,猛地捶打桌面,水杯中掀起阵阵涟漪。 “八嘎!” “荻洲立兵到底要干什么!为何迟迟不前!!” 牛岛贞雄胸口猛烈起伏,显然被气的不轻。 一直在追击,一直未遭遇。 怎么可能会这样? 十三师团装备了大量卡车,算不上摩托化部队,但追击只能靠双腿奔跑的中国军队,还是信手拈来。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其中肯定有问题。 牛岛贞雄越想越气。 自己的部队在淮河打破了头,十三师团在后方悠哉悠哉,出工不出力。 这谁受得了? “命令荻洲立兵,五个小时内,务必抵达上窑,傍晚五时,发动第一次进攻!”牛岛贞雄当即以总指挥的身份,下达了死命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