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最佳外语片奖的是————” 台上嘉宾没有故弄玄虚,干脆利落的宣布:“《人在纽约》,祝贺你们!” “哇哦!” “哗哗哗!” 现场响起了小小的轻呼,那不是意外,而是猜中了的表现。去年12月,陈奇搞了一场中华美食秀,登上各大媒体头条,至今还有印象。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原来左宗棠鸡不是正经中餐,而中餐竟然包括那么多的品类,还有那个神奇的芝麻球————当时都有出版公司找上东林发,希望他出一本中餐菜谱了…… 美食的热度融入了《人在纽约》,想起中餐,想起陈皮鸡,就绕不开这部电影。热度也很关键的,其他几部提名的就没有这种话题度。 逻辑很简单:你热度高,评委们就知道你。 真当奥斯卡的评委是一部一部看片子,然后客观公正的投票啊? “是我们!” “我们拿奖了!” 张艺某第一个跳起来,咧开嘴露出大牙,一脸褶子笑的跟兵马俑似的。其次是郑佩佩、王伯昭,一个是结婚半退隐,一个在美留学刷盘子,万万没想到接了一部戏就拿奥斯卡了! 摄影鲍德熹也与有荣焉,演配角的胡凯莉合不拢嘴,黄宗江惊诧又惊喜,他对美国文化很熟,知 道此事的难度。 而更难的是,这竟然不是第一次拿了,是第二次! "……" 陈奇与龚雪简单拥抱了一下,他们心里有数:眼下这个档口,就算哥伦比亚不公关,也有人帮自家公关。 “来来,都上去!都上去!” 他招呼众人一起上台,他无所谓,大家却手足无措。张艺某甚至小声道:“陈老师,一会你发言吧?” “你不准备获奖感言了么?你先说,我后说。” “啊?还能两个人说话?”张艺某一惊。 “当然可以了,哪有那么多规矩?” 《美丽人生》是刘志谷带队,陈奇没啥话语权,今次他说的算。于是一行七人上了台,男穿中山装,女穿旗袍或者马面裙,站成一排,是今晚格外亮眼的仔。 张艺某接过一尊奖杯,手都在抖。 历史上,他今年会凭借《红高粱》拿到金熊奖,现在轨迹完全不同。他这人闷骚,私下里不知背了多少次感言,说的还算流利。 他说一句中文,龚雪翻译一句英文。这是陈奇给老婆开口的机会。 但内容就中规中矩了,感谢天感谢地,感谢组织感谢陈老师……底下礼貌性的拍起手,然后都把目光集中在某个家伙身上。 张艺某退后,陈奇上前,主持人都没阻止。 他今晚想讲话,是一定能讲的。 “《人在纽约》讲了一个美食与亲情的故事。” “在很多西方人眼里,中国人是害羞内敛的,不怎么会表达感情,此刻我想说……这是对的!” 底下一阵轻笑,看着陈奇脱口秀一样做着发言,道:“我们会通过一些载体来表达情感,食物是最常见的载体,在我们的文化中,食物就是爱。 我小的时候,我父母无论多忙,晚上都会为我准备一顿像样的晚餐,哪怕我们家的条件不算很好。父母爱我,他们为我做饭;我爱我的妻子,我为她下厨;我爱我的孩子,我为他准备好吃的。 我来美国之后,我最好的朋友是普莱斯,我们也研究过厨艺。” 嗯? 普莱斯在底下先是懵逼,而后配合的微笑点头——他如果听相声,就知道这叫“砸挂”。 “我们永远有一个纷争,我搞不懂美国人做饭为什么要用那么多计量单位:茶勺、盎司、杯、克、千克、加仑、毫升??普莱斯也搞不懂中国人做饭,为什么永远都是一个词,适量!” “陈!加多少盐?” “少许!” “加多少油?” “一点点!” “蒸多少时间?” “水开了就好!” “哈哈哈!” 全场大笑,这是美国人的笑点,他们真的不懂中国人说的适量到底是多少? “《人在纽约》描述了一些文化误解,比如传统中餐里,真的没有左宗棠鸡,也没有陈皮鸡。我们对鸡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们来中国,你甚至会发现鸡还有脚,我们有道菜叫泡椒凤爪。 而你们看到的鸡,一般在斯皮尔伯格先生的连锁店里,他总能把故事做成全球通吃的情感炸鸡……“ “哈哈!” 陈奇既调侃又捧了一句,底下又是一阵笑,斯皮尔伯格也笑着摇头————他如果是白头发,白胡子,有点肯德基老爷爷那个味儿,堪称电影界的炸鸡老爹,作品全球流行。 颁奖典礼上,陈奇也不能长篇大论,及时收尾:“如今在美华人越来越多,难免会产生一些刻板印象。我想说的是,电影是文化沟通的使者,美食与爱,永远不被辜负!” “哗哗哗!” “哗哗哗!” 掌声中,陈奇率一行人走下舞台。到此,全场僵硬无比的台本终于活泛了一些,大家终于欢乐了一点。而几位大佬已经准备后面的晚宴了。 同样。 电视机前的华人观众看到这一幕,反应各自有趣。 “陈生真是中国人的骄傲!崽啊,你要用功读书,将来也这么风光!” “投机取巧之辈,油嘴滑舌之徒!令人不齿!” “凭什么啊?凭什么我在美国战战兢兢活着啊?” 陈奇领着一伙同胞的风光,会引得一些华人嫉恨,这是一种很复杂也很好理解的心态。 陈丹青:丫凭什么不受欺负啊? 张瑜:听说我前夫都加入东方公司了! 陈冲:emmmm! 张朝阳:这会还没有搞互联网,不然保准找陈奇投资! 最后的最后,最佳导演给了诺曼·杰威森《月色撩人》,最佳影片给了《致命诱惑》———《末代皇帝》玩蛋去了。 继1984年《美丽人生》捧得奖杯后,时隔四年又有中国电影拿了最佳外语片奖。这要是几十年后,天方夜谭一样,而在80年代确实是最佳时机。 本届奥斯卡结束。 ……… 《人在纽约》接受了一些媒体采访,包括新华社、中新社、香港的媒体。这回陈奇就不逼逼了,把位子让给张艺某,张艺某面对自家人也轻松愉快,大谈特谈。 继李文化李大导之后,张大导横空出世。 当然,他还缺一个有分量的欧洲大奖,那就得落在《时时刻刻》上了。 按照惯例,颁奖礼之后会有一场晚宴。陈奇依旧率众出席,老美喜欢在派对的环境中搞社交,这才是谈事的地方。 (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