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天的准备,时间也到了除夕当天。 这天清早,三叔派出车,分别把冯正明几位师兄家里人都接来。 大师兄李辉东家里,接来的只有大师兄父母。 大师兄只有姐弟俩,大姐还要跟大姐夫回去过年。 往年春节,都是李辉东回家做一桌子好菜,和妻子、儿子一起陪两位老人。 今年两位老人被接来汇泉楼,也是不禁感叹李辉东如今是有本事了。 李辉东则是对父母坦白:“这都是我小师弟冯正明利害,爸妈你们知道吧?他现在是全国烹饪状元,汇泉楼现在也在他手上经营,我算是给他打工。” 老父亲听了感叹:“颜老师傅有那么多徒弟,没想到最后这个小徒弟最厉害。” 李辉东笑着点头:“是啊,小师弟确实是我们师兄弟里最厉害。” 老母亲问:“东子,你在你师弟这里干,你师弟应该给你不少钱吧?” 妻子胡艳在旁边帮忙回答:“妈,东子在汇泉楼也有股份,而且正明他比较忙,现在没时间在汇泉楼后厨,所以东子他现在才是汇泉楼掌勺的。” 听儿媳妇这话,让老母亲非常高兴:“好,好,我们家东子也是有本事的。” 作为父母,自然是希望李辉东可以获得更好的待遇。 李辉东家的儿子李晓刚赶紧给爷爷奶奶介绍。 “爷爷奶奶,我跟你们说,小叔他可厉害了,我和我爸妈的新衣服,还有爷爷奶奶你们的新衣服,都是小叔出钱买的。” 听到孙子这么说,奶奶有些惊讶:“都是他买的啊?这要花不少钱吧?” 胡艳再次解释:“妈,正明他说啊,这些是孝敬你们的,正明他是个孤儿,所以他一直把东子当成是自己大哥。” 这话让李辉东的父母也是不禁感叹。 老父亲再次开口:“是个实诚的好孩子,难怪可以取得那么好的成绩,那么年轻就是全国厨师里的状元。” 李辉东一家正在门前聊着,伴随着一阵喇叭声,很快看到后面一辆车驶来。 从车上下来的是五师兄曹志国一大家子人。 曹志国家来的人要比较多,除了曹志国母亲之外,还有曹志国两个弟弟。 一个弟弟已经结了婚还没有孩子,还有一个弟弟还没有结婚,一直在外地打工,也就过年才回到泉城。 曹志国父亲去世比较早,他们家里兄弟姐妹四个,都是母亲一手拉扯大。 曹志国还有一个姐姐,过年也是要回姐夫家那边去,所以自然没有来。 看到曹志国一家来,李辉东他们赶紧上前迎接。 “老母亲身体还好吧?还认识我吗?我是志国的大师兄啊。” 曹志国母亲看向李辉东,脸上露出笑容来。 “是大师兄啊,好多年没见了,当初见你的时候,你还是个大小伙子呢。” 李辉东笑着把儿子拉到身边,一边让儿子叫人,一边向曹志国母亲说:“我也老了,儿子都快要跟我一般高了。” 李辉东父母也走过来,跟曹志国母亲打了招呼。 曹志国两个弟弟也上前跟大家问好。 其中曹志国从外地回来的小弟,仰头看着汇泉楼,也不禁有些感慨。 “我回来之前,还想着,等回来了之后,要来汇泉楼吃一顿饭,尝尝全国状元的手艺,没想到哥你现在回来了在汇泉楼,而且全国状元是哥你的师弟。” 曹志国听到弟弟的话,颇有些骄傲:“那当然,咱们是一个师父门下出来的,当年他还跟你哥我学过手艺的。” 听到这话,曹志国妻子忍不住笑道:“你能不能别乱吹?” 曹志国一脸严肃:“怎么是乱吹?大师兄在这,你不信可以问。” 李辉东听到笑着点头:“志国说的没错,正明他最早进后厨的时候,确实都是跟着我们师兄弟学基础。” 曹志国见大师兄帮自己说话,他顿时更加的硬气了起来。 他正准备继续开口说,三师兄杨斌领着家里人也走来。 杨斌不像是大师兄和五师弟他们两家,家里也都是泉城的。 这次杨斌把家里的老人和弟弟妹妹接过来,父母安排住在他和妻子租的芙蓉街附近房子。 弟弟妹妹被杨斌安排先住在了冯正明原本给后厨里大家租的宿舍里。 所以杨斌他们一大家子人也不用车子去接,一起便步行来到了汇泉楼。 杨斌走来,笑着打断了曹志国还想要继续吹嘘的话。 “老五,你就别显摆了,当初我们也就是教了小师弟一些基本功,后来小师弟就开始跟着师父学,燕喜楼关张前,师父每次出去都是带着正明的。” 曹志国佯装惋惜:“可不是,那时候师父就开始偏爱正明,出去交流厨艺都带着正明,所以现在是正明成了全国状元。” 李辉东听到五师弟的话,笑了笑问:“当初师父问的时候,你不是也不愿意跟着去?” 被大师兄揭破,曹志国只能尴尬笑起来。 杨斌感叹:“所以,正明能取得现在成就,是他自己努力来的。” 师兄们在汇泉楼门口聊天,冯正明也是很快在里面听到了。 “哈哈哈,师兄你们都来了,还在外面站着干什么?外面这么冷,大家快点都进去。” 见到冯正明,还是让三位师兄家里人很激动的。 虽说之前也见过挺多次,但冯正明拿下全国状元后,一直都比较忙,所以大家也没有再见过他了。 尤其是曹志国的小弟,还有杨斌的弟弟妹妹们。 他们见到冯正明非常激动。 冯正明对他们也很热情。 “先进去,一会我把相机拿出来,大家一起拍几张照片。” 听到可以和冯正明合影,大家自然都更加高兴。 随后,冯正明先让师兄们进门,他在外面等着罗晴家里人来。 没有等待多久,罗晴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还有她的亲戚一行人也都来了。 看到冯正明在门口等着,四位老人也是感到有些不好意思。 “天这么冷,你怎么还在外面等啊?” “对啊,你在里面等就是,我们又不是不认识。” “正明你可真是太实在了,可要注意自己身体。” “天冷了,还是快进去吧。” 冯正明笑着回应:“没关系,我是晚辈,在门口等你们长辈是应该的,大家快进去,里面暖和,可以先吃点瓜果,看看电视。” 等罗晴家里的人被冯正明引进门,三位师兄和嫂子自然是帮忙招呼。 冯家的大伯、二姑和三叔也出面招呼罗晴家里人。 冯正明最后在门外,等待着何云庆一家人到来。 何云庆和妻子领着儿子、女儿一起到来。 看到冯正明在门口等候,何云庆也是有点受宠若惊。 “哎呦,正明你是老板,怎么好让你迎接我们?” 冯正明笑着握住何云庆的手:“何叔,您可是汇泉楼的元老,我迎接您应该,没有您的话,汇泉楼哪里能经营的这么好。” 冯正明又向何云庆妻子问好,然后跟何云庆的儿子、女儿认识。 何云庆家里是一儿一女,儿子早已经结了婚,孩子也快上小学。 女儿还在上大学。 何云庆女儿见到冯正明还是相当激动。 “状元哥哥你好,我要是回去跟我同学说,我被状元请吃年夜饭,我同学肯定都要羡慕死我了。” 冯正明微笑回应:“不至于吧?我其实就是个小厨师。” “怎么会,你怎么能是小厨师?你可是全国厨师的状元,是全国做菜最好的人啊。”何云庆女儿越说越激动。 何云庆也是赶紧阻止女儿:“好了好了,我们快进去,你别在外面说。” 冯正明点头:“对对,我们先进去,外面确实有些冷。” 众人一起进到汇泉楼里,里面有暖气还是非常暖和。 再加上里面已经有不少人,热闹气氛下,大家也不会觉得冷。 安排大家都坐下来,冯正明和师兄们一起进后厨去准备这顿年夜饭。 今天后厨里,也没有其他的学徒和厨师了。 本来冯正明是想要留下大家一起过年。 结果因为汇泉楼休息比较早,大家都觉得还有时间回家。 所以也就陆续都买了回家的车票。 连夏蕙和夏明烨姐弟俩也一起回家过年。 这也算是夏蕙和家里闹僵,一个人跑出来学厨后,第一次回家过年。 冯正明得知夏蕙要和弟弟回家过年,他也很为夏蕙高兴。 并且让夏蕙帮他代为向夏老师傅问好。 所以今天的年夜饭,最后只剩下冯正明和三个师兄准备。 不过很多东西,师兄弟们事先也都准备差不多。 现在四个人在后厨里,反倒是要轻松不少。 既然是比较轻松,索性师兄弟们慢慢做菜,一起聊着天。 李辉东先开口问:“过完年,正明是不是要去一趟烟城?” 冯正明点头:“对,要去那边一趟,六哥在那边已经帮忙找好铺面,我过去就可以把分店直接开起来了。” “有老六在,烟城的分店应该也不怎么需要正明你多费心。”杨斌对六师弟还是很放心。 五师兄又问:“对了,正明你要开五家分店,是在哪五个地方?” 冯正明笑着回答:“烟城是第一家,然后就是在岛城、枣城、泰山脚下,还有是北边的德州。” 听后曹志国稍微盘算一下:“可以啊,正明你很会选地方,五个点把省内重要地方都给占上了。” 大师兄则有些奇怪:“你不在曲阜或者济宁开一家分店?” “曲阜我暂时不能去,我要是去了,可能会牵扯进孔府菜招牌的争夺中,还是等一等,我也不想要孔府菜的招牌。” 聊起孔府菜,三个师兄也都是露出一丝苦笑。 五师兄苦笑过后无奈叹了口气。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奇怪,想要的人得不到,有能力拿的人,反倒是不想要。” 听到五师弟的话,杨斌有些不屑一顾。 “名声、招牌这东西对有些人来说,会是鞭策他们战战兢兢把东西做得更好的压力。 但对另外一些人,名声、招牌不过是他们用来发财的工具,他们只想借着名声和招牌赚更多钱,根本不会在意自己是不是能扛得起名声和招牌。” 大师兄李辉东也认同三师弟的话。 “老三说的没错,很多时候,名声和招牌拿在手上可能不是什么好事。” 曹志国也认同两位师兄的话,不过他还是有些担心。 “可如果孔府菜那块招牌,最后还是落在一群不学无术人手上,岂不是更加可惜?” 冯正明接过话:“五哥放心,有夏家在,孔府菜的招牌应该不会被别人再轻易拿去的。” 大师兄附和道:“对,过去夏家不去争,可能那些浑水摸鱼的还有机会,但夏家去争了,其他那些浑水摸鱼的也就没机会了。” 三师兄则突然笑起来:“哈哈哈,光是靠夏家这事可不好办的,关键还是有正明你。” 被三师兄一说,让冯正明顿时有些不好意思。 “我其实没做什么,只是帮夏家通知了省里,建议省里把孔府菜的招牌握在手上,不要轻易给别人授权使用。” 师兄们闻言都笑起来,纷纷表示冯正明只做这些已经足够。 “正明你做了这一点就够了,那些浑水摸鱼的家伙,怎么可能轻松获得省里招牌授权?” “就是啊,何况你现在是烹饪协会的会长,也是新的厨师协会的会长,要拿到招牌授权肯定要通过你的,谁能轻易从你手上拿到?” “所以最后还是要靠你啊,也难怪夏家对你那么感激。” 冯正明叹了口气:“压力很大的,光是拿着招牌没有用,还是要把招牌用起来,要让招牌可以带来收益,从而更好发展孔府菜。” 听到这话,三位师兄先是一愣,接着也都陷入沉思。 师兄们很清楚,小师弟说的没有错。 只是把招牌拿在手上确实没有什么用。 要让招牌发挥出经济价值,同时还要能把招牌发展好。 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师兄弟们心里对重建燕喜楼,实际上也有相同的担忧。 要重新选址把燕喜楼招牌重新挂起来,对现在师兄弟们并不难。 可是燕喜楼重新开业的定位,以及做菜的传承和发展,这些才是师兄弟们需要面临的巨大难题。(本章完)